親子教養【教養類】

洪老師談教養~有一種胖叫女兒覺得自己胖

文/佳家人際智能開發心理治療所 所長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我跟孩子討論這句英文「You hurt my feelings」。我不是英文老師,我只是想跟這位英文還不錯的孩子,聊聊「hurt」這個詞,好像可以當動詞,像是「傷害人」,或是一種副詞、一種狀態、一種心情,像是「I get hurt」。

或許,「hurt」所提到的心理上受傷,不單純只是難過,更很可能是傷到一個人的自尊了。這描繪出了一種關係,其中有受害者,有加害者,而加害者跨過了某種人際之間的界線,似乎讓受害者對自我的評價變差了。

看到身材苗條的人,感覺很受傷!
我請孩子舉個例子,以她自己的真實生活經驗來造句,用中文的「受傷」一詞就可以。她隨即造了一個句子:「我看到身材苗條的人,感覺很受傷!」

我進一步詢問,聽了她的解釋,真是感到非常的訝異。在一旁的媽媽,也表示從來沒聽孩子討論到關於自己的身材。

原來,孩子覺得自己胖,我馬上想到一個詞,「有一種胖叫女兒覺得自己胖」。對我來說,她一點都不胖,而且,她雖然心理上比較敏感成熟,但單純以生理年齡來說,好像還不到擔心身材的時候。

不過,我也自我提醒,現在對於身材的標準評斷,其實社會教育就提供了很多。也或許同學之間,開始了以身材作為開玩笑的目標。我得要在心態上更謹慎一點,多認真看待孩子的感受。

於是,先跟媽媽與孩子說明了幾種飲食疾患的症狀,也說明了在什麼狀況下,得要就醫的大概標準。更清楚提醒,飲食疾患常可能跟憂鬱症共病,也可能因營養不良導致停止月經(嚴重者會影響生育能力),甚至離開這個世界……

自己傷害自己
然後,我跟孩子進一步討論:「如果把『hurt』當動詞,那誰是主詞?是那個身材苗條的人嗎?」

孩子回答不出來,在一旁聽著的媽媽,似有些領悟,就說:「是我們自己吧!是我們自己傷了我們自己。那個身材苗條的人,可能都沒有跟我們講話,更不要說想傷害我們了,機率不高。那我們又是怎麼跟自己說話,來傷害自己呢?」

孩子還是答不出來,我說:「不知道是不是,『我覺得我這麼胖真不好』、『連少吃一點都忍不住』?」孩子點點頭說:「大概是吧!」

飲食的問題,稍稍複雜一點。除了相關的心理疾病,也可能是家長怕孩子肚子餓,所以讓孩子不停的吃消夜、點心,還有身體發育、體質關係,而平常有沒有足量運動的問題,也要參考社會文化的標準,以及跟家裡吃飯的習慣有關。一下子我也沒辦法討論得那麼周全,就跟他們介紹了正念飲食的觀點:細嚼慢嚥,體驗食物的原味,比較不會食不知味,比較能讓大腦充分感覺到飽足的訊號,避免吃下過多的食物。

親子相互討論
如果父母藉此跟著孩子一起了解食物的熱量與營養,並增加適量的運動,調整生活作息。那麼,孩子的負面情緒,有機會讓彼此都往正面的方向前進。

我常想再跟孩子多談一點,可是往往時間有限,或者當時有其他更重要的議題,或者是我當時沒辦法把想表達的部分整理清楚。因此常覺得話沒講完,這也成為我工作之餘寫文章的動力之一。

學習有效的表達
我還是想回到「受傷」這個狀態來談,因為這個部分是很多朋友感覺的經驗。

有時候,一個人的心靈容易受傷,是因為他本身就很脆弱,自信心不足。自信也許沒辦法一下子提升,但是充分的了解自己,別把所有的情緒責任,都過於偏頗的怪到他人,或者全然怪到自己身上,這兩種極端,都無助於讓我們在心理上更強健。

有時候,一個人內在受傷,是因為太快或太早把自己定義為受害者。通常他人要能傷害到我們,中間有個步驟,是我們也「選擇」同意他人的看法。畢竟我們的情緒,本來就是我們自己主導,過於輕易的把自己情緒,交給他人,那也許暫時能拉近一點關係,但更常造成關係的扭曲。

有時候,一個人會受傷,是因為被信任的他人誤會。這時候,學習有效的表達,把我們所認知到的事實講清楚,形成一個更貼近全貌的共識,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

洪老師小叮嚀
最後,讓我們回到最初。

既然是我們「選擇」要受傷,那麼,「你傷害了我」這一句,可以用另外一些句子詮釋,把主詞換成「我」。像是「我對於所發生的事,感覺遺憾」、「我對於你所說的並非事實的話,感到受傷」、「我感覺很不被尊重,對於你聽到傳言並沒有來找我求證」……

我們自己是我們情感的主人,讓我們更為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