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學習類】

共讀方式的折衷調整

文.攝影/呂嘉紋(桃園市高原國小教師)


在我們學校所推行關於「兒童閱讀」各種包羅萬象的活動中,我精心設計了一個取名為「閱讀甜甜圈」的方案,許多不明究理的人士一看到了這個有趣的名稱,不是好奇的詢問:「奇怪?『閱讀』和『甜甜圈』這兩種風馬牛互不相及的東西怎麼會被湊在一塊呢?」就是會像在猜樂透遊戲的中獎號碼一樣,一臉興奮的對我說:「應該是貴校的小朋友在『閱讀』方面有了很好的表現,學校就會採買『甜甜圈』,當作是要獎勵他們的禮物吧?」

「嘻嘻,不是啦!你們都猜錯了!」通常,我都是一邊搖著頭,一邊笑著解釋:「其實『閱讀甜甜圈』是我們學校所推廣『精緻閱讀』的一種方式。簡單來說,它就是由十個人組合而成的小型讀書會,藉由大家一起閱讀相同的素材、圍聚成一個圓圈圈共同討論並且交換彼此的看法和意見,一方面展現學校推廣兒童閱讀的多元面貌,另一方面則是藉此提升小朋友們的閱讀品質與學習的成效,最後達到『獨閱樂,不如眾閱樂』的目的。」

傳統大多數學校的購書方式
過去,對於大多數的學校或是圖書館來說,如果有一筆要用來採購圖書的經費,通常都是會先透過彙整一大疊的書目清單,然後在這筆經費的額度內,依序把這些書目清單上面的書籍一本本的採購完畢。
這樣的方式,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利用這筆經費,一次採買到各種琳琅滿目的書籍,讓書架上一夕之間增添了許多不同「口味」的新書,以滿足各種不同類型讀者的閱讀需求。只可惜,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種「單打獨鬥」的購書方式,卻也很容易造成每一位讀者在個別閱讀完後,無法產生與其他人共同閱讀一本書之後的共鳴與喜悅,更別奢望他們後續可以有更深入的討論及交流了!

臺北市興華國小的購書方式
為了提升兒童閱讀運動推廣的成效,也為了彌補傳統大多數學校購書方式的缺憾,讓班上的每一位小朋友都可以擁有一本共同的書籍來進行深度的探究、討論及對話。民國八十八年左右,臺北市的興華國小在兒童文學作家凌拂老師的帶領下,把原本預計編列給各班發展小班教學的經費(五千元),全校集中起來(變成了十八萬),然後用這筆經費讓每個班級都去挑選一本共讀的書籍(為了配合各班的學生人數,這本共讀的書籍一次就購買三十五冊),後續再透過輪流、交換的方式,小朋友就有機會閱讀到其他三十五個班級所挑選的共讀書籍嘍!
 
「閱讀甜甜圈」的折衷理念
我每天處心積慮的構思著:「有沒有可能找到一種折衷的方式,把大多數學校傳統『單打獨鬥』購書方式的優點(一次可以採買到許多不同種類的書籍),和臺北市興華國小推行『班級共讀』的優點(可以針對一本書進行深度的探究、討論及對話)結合在一起?要不然,在目前國家財政窘困的情況下,每間學校很難有機會可以像興華國小一樣,幸運的獲得十八萬元用來採購書籍的經費補助,可是即使如此,到最後我們卻只能讓小朋友們閱讀到大約三十五本班級共讀的書籍而已,不管這些書籍的內容是多麼的優質、多麼值得我們在課堂上和小朋友們進行深度的討論,這樣的『投資報酬率』,是不是也會讓人覺得有一絲絲的缺憾呢?」

【給爸媽的話】
因此,在我所設計的「閱讀甜甜圈」方案中,我不再是以「全班的小朋友」做為「共讀」活動推行的基本單位,而是將人數調整成「以十個人為一組」,如此一來,原本我們每一本共讀的書籍至少一次要採買三十冊、四十冊的花費,隨即變成了只要購買十冊的數量即可,而這兩者之間所剩餘的經費差額,就可以讓我們繼續添購其他適合做為「閱讀甜甜圈」共讀的書籍嘍!
而這種兼顧「數量」與「品質」、折衷調整的共讀方式,是不是也比較吸引人呢?